阅读历史 |

第874章(1 / 2)

加入书签

与其深入草原,与几个鲜卑残部较劲,不如用兵关东,将反对度田的州郡实行军管。

如果度田能够得到彻底推行,用不了七十年,也许只要七年,朝廷就有足够的实力挥师北上。

韩遂说得很激动,周忠听得心惊肉跳。

他知道韩遂不满足于驻军洛阳,引而不发,而是想实实在在的立下大功,平定山东。袁绍撤了,他又盯上了反对度田的山东大族。

他几乎听到了韩遂磨牙的声音,就像是磨刀。

吕布也很直接,反怼韩遂说,关东和塞外的情况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你在洛阳驻军大半年,消耗了那么多钱粮,都干了些什么?要是能拿出一部分来,支持边疆,短不过三个月,长不到半年,我们就能扫平那些鲜卑残部。

说到最后,吕布意犹未尽,不顾韩遂的脸色已经非常难看,又添了一句。

你要是进攻冀州,那我不仅不和你争,只要天子下诏,我们配合你作战都行。几个反对度田的流寇,也值得你在这儿说?就当是练兵的对手,一场演习就解决了。

当初百万青州黄巾入兖州时,曹都护只用了几千人就平定了。你要是没把握,不如到讲武堂听几天课,或者找一部曹都护作注的兵法看一看。

韩遂愣住了,盯着吕布,两眼瞪得溜圆。

周忠也愣住了。

吕布和曹操这么亲近吗?他们可是死敌啊。

这时,杨彪打破了沉默。“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刘协点点头。“杨公不妨直言。”

“兵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陛下倡导开诚布公,畅所欲言,臣相信抚军大将军和狼骑督所言都是他们的心里话。既然如此,那臣不得不说,他们是利器在手,杀心自起,忘了陛下稳定边疆的良苦用心。”

少年有志

杨彪一开口,韩遂、吕布立刻收敛了许多,闭口不言,只是眉眼间依然倔强,显然只是对杨彪个人表示尊敬,并不代表他们同意杨彪的看法。

周忠看得仔细,有点明白了杨彪的为难之处。

他这个假太尉做得并不容易。天子一直不肯转他为真,诸将也没真把他当太尉。与其说是尊敬他,不如说是尊敬弘农杨氏。

周忠悄悄地看向天子。

天子面色平静,仿佛早有准备,或者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杨公的意见呢?”刘协说道。

“陛下,当初击破扶罗韩时,曾与俘虏有约。五年后,他们就有机会转为正式的编户。如今五年之期将至,或许可以趁此机会,以柔克刚,不发一矢而定北疆。”

刘协微怔,有点感慨。“是啊,不经意之间,马上就五年了。”

“那些俘虏所在,大多是如今燕然都护的辖区。臣以为,现在就应该开始相应的工作,以示朝廷言出必信。再从中挑选一些合适的人从军,随燕然都护巡边。”

“这样能行吗?”韩遂表示反对。“万一他们与塞外的鲜卑人勾结,里应外合,奈何?”

杨彪转头看着韩遂。“抚军大将军觉得,朝廷在并州教化五年,连几千适合从军的少年都挑不出来?”

“少年?”

“是的,成年人长于草原,习惯了强肉强食。入塞定居后,就算有机会接受教化,也只满足于读书识数,不会被官吏欺骗,未必就能认同我大汉的礼仪,更不会有汉人自居。可是那些初长成的少年则不同,他们童蒙未开接受我汉家教化,读书习礼,是觉得自己是个汉人多一些,还是觉得自己是鲜卑人多一些?”

韩遂神情尴尬,垂下了眼皮。

考虑到他自己的身份,杨彪这个反问很有杀伤力。

信任是基础。如果教化了五年之后,还是无法给予基本的信任,甚至要推翻之前的承诺,教化的意义就不大了。

“诸位觉得如何?”刘协看向其他人。“有意见就提,毋须忌讳。”

周忠想了想,起身施礼。“陛下,臣附议。臣以为,不仅可以并州推行此事,也当在山东州郡推行此事。相比于被俘的鲜卑人、匈奴人,山东百姓心向朝廷的更多。袁绍撤兵之后,有不少士卒解甲,其中不乏精锐。若能就近招募他们入伍,授予徐州牧刘备,或许能迅速平定琅琊的战事,而毋须出动抚军大将军麾下的精锐。”

韩遂一听,顿时急了,长身而起。“大夫此言……”

周忠摆摆手。“请抚军大将军听我说完。”

韩遂狠狠地瞪了周忠一眼,坐了回去。

周忠再拜,接着说道:“臣一路西行,听到不少关于凉州军的评论。总体而言,以轘辕关为界,进关之前,对凉州军心怀恐惧的居多。进关之后,对凉州军心有好感的居多。”

韩遂抚着胡须,露出一丝得意。

虽然周忠说得有点夸张,但他的军纪肯定要比董卓等人强很多。

“须知数年之前,董卓还曾驱洛阳百姓西行,沿途死伤无数,恨西凉人入骨的不在少数。五年教化,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