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14章(1 / 2)

加入书签

荀文倩瞥了一眼封面,眼皮就跳了一下。她蹲下身子,将文书捡起,递给伏寿。

伏寿也看到了,握在手中,却没有看。

刘协与刘泰玩了一会,才将他交给保姆,转身看向伏寿、荀文倩。看到伏寿手中的文书,不禁笑了一声。

“倒把这事忘了。山东战事即将结束,曹操请求入朝见驾,你们觉得可行否?”

伏寿嘴角轻抿。“陛下,后宫不宜干政。这样的事,陛下还是问大臣为宜。”

“大臣们肯定要问的,只是他们的心思现在都在司空的谥号上,没心情讨论这些事。”刘协轻轻哼了一声,脸上的笑容也淡了些,带着一丝不忿。

他没有夸大其词。

对那些士大夫来说,曹操入朝见驾这种事,与张喜的身后名以及背后的利益相比,不值一提。

一个阉竖之后,滥杀无辜的小人,入不入朝又有什么区别?等待他的未必是封赏,更可能是口诛笔伐。

所以曹操也识相,一句也不提封赏的事,只想拜见天颜,然后效仿袁术,为国戍边。

曹操感受的压力,刘协能感受得到,甚至更加真切。

他如果一意孤行,说不定会被士大夫看成大敌,再被人当面嘲讽一句,桓灵二帝不行,你穷兵黩武,宠信小人,还不如桓灵二帝呢。

他将这些士大夫从更大的乱世边缘拯救了回来,却未必有人会感激他。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苦难,才是真正的苦难。没有被曹操、曹丕按在地上摩擦过的士大夫,依然是这个时代最骄傲的一群人。

“既然如此,何不等等再说。”荀文倩不紧不慢地说道:“入朝就入朝呗,还省得陛下回洛阳了。”

“你也不赞成回洛阳?”

“臣妾奔赴河东的时候,曾经过洛阳。”荀文倩语气淡淡地说道:“如今的洛阳还不如长安呢。要想恢复,难免要大兴土木。如今天下初定,民生凋弊,正是与民休息的时候,不宜大兴土木。”

刘协沉吟着,不置可否。

洛阳的情况很差,这一点他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却能想得到。

但荀文倩的意思不止于此。她不仅不赞成回洛阳,甚至不提回河东,可见她实际上是支持迁都长安的,只是没有说得太明白而已。

是否迁都长安,如今未有定论。对于荀文倩而言,却有一个重大的区别。

如果回河东,依旧将安邑当作临时都城,则河东尹荀彧就是京畿的首席重臣。如果迁都长安,安邑失去了临时都城的地位,荀彧就是一个普通的河东太守。

这甚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荀彧的考绩。

京畿所在,天然就是有加分的,这是官场潜规则。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可以让荀彧真正成为与杨修、陈宫一样试行度田令的一郡太守,可以放开手脚,不用再顾忌太多。

当然,荀文倩赞成将曹操调离兖州,也可能是对曹操之前行事的不满,要和曹操进行切割。

“那就让他来吧。”刘协做出了决定。“来了之后再说。”

伏寿嫣然一笑,微微欠身。“既然陛下暂时不回河东,臣妾能否请求召臣妾父母赴行在?算起来,臣妾也有些日子没见他们了。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茶饭不香,若是能见到他们,或许会有所改差善。”

“你病了?”刘协有些担心。

荀文倩笑了。“陛下放心,皇后不是病了,是有身子了。华太医已经诊过脉了,只是陛下最近太忙,没来得及汇报。”

刘协不解。“这么大的事,岂能不急?”

伏寿掩嘴笑道:“华太医也没说是男是女,也许是个女儿呢,陛下别高兴得太早。”

喜忧参半

刘协答应了伏寿的请求,下诏让伏完来长安。

除了伏完之外,刘协又发出诏书。虽然是否迁都长安的讨论还没有结果,但他将在长安住一段时间,短期内没有回河东的计划。新年将至,家属在河东的将士可以送信回去,将家属接到长安来过年。

与此同时,刘协又传诏将作大匠,趁着冬闲,对长安的一些民房进行修缮改造,供将士家属居住。为了避免征发劳役太多,过度扰民,他要求从军队中挑一部分将士进行劳作。

因为是为即将到来的将士家属准备住处,将士们积极性高涨,热火朝天地干开了。

军队的效率就是高。半个月后,营房就准备好了。

腊月二十左右,最早收到消息的一批人就从河东赶到了。

夏侯兰赶到灞桥迎接妻子。

自从与妻子在河东分别之后,他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没有见到妻子,更没见到刚出生的儿子。公务在身,他根本走不开。妻子刚刚生产之后,也不宜长途跋涉,就这么一直拖了下来。

“军正,是那辆马车吗?”一个侍从突然叫了一声,手指远处。

夏侯兰眯起了眼睛,仔细看了看,却还是不敢太确定。

担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