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81章(1 / 2)

加入书签

“尊敬的大臣,也许没有你想象的这么乐观,当然保持谨慎乐观也是可以的。”艾伦威尔逊眉毛一挑,只是略微回忆了一下肯尼迪这个仅在位三年的问题儿童,就断定麦克米伦是一厢情愿。

这就得出了会有好结果的结果?那肯定是不出意外的话,一定是出意外了。

倒也不用隐瞒什么,出了麦克米伦办公室的艾伦威尔逊,正在想美国的条件不变,还是要把英国的影响力从伊朗排出去,麦克米伦到时候如何解释自己的功绩?

他肯定不用像白厅解释,但他还能不像艾登解释么?

艾伦威尔逊还要忙着拯救造船业,和马来亚高级专员理查德联系,询问自己第二个任期建立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储备情况。

找财政部的弗兰克询问当前的财政情况,时间进入六十年代英国终于是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循环经济体系,不用在面对巨债低眉顺眼了。

债务虽然是早已经还清,但国内的财政压力又多花了几年,很简单呐,国内债务就不是债务么?

某种意义上,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也算是金融创新了,把百分之二百的债务维持了这么多年,日本首先走通了这条路,其他国家才会跟进。

财政健康的回答从弗兰克嘴里说出来,艾伦威尔逊点头道,“也就是说增加财政支出,刺激造船业,不会造成财政压力?”

“要看你准备把财政支出增加到什么方面。”弗兰克心中一动,不确定的询问,“增加军费?”

“当然这个老办法,不然呢?”艾伦威尔逊耸耸肩,“不然造船业没有强有力的支撑,怎么办?英国一个六百亿英镑的经济体,军费开支一直维持在十五六亿英镑的规模?”

英国现在的经济规模是六百亿英镑,换成美元是一千七百亿。

“要维持造船业的规模,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所以拯救造船业的办法其中一项,就是增加军费。”

岳父的支持

艾伦威尔逊已经想好了这一项名为涓滴效应的理论,作为说服内阁同意增加军费的说辞。既然里根能弄出来个涓滴效应,他一样可以。

而且英国其实比美国更有条件使用涓滴效应,原因是英镑区的存在。涓滴效应根本就是个糊弄人的理论,就和经济学家不懂经济等同。

在全球化的时代,涓滴效应以增加开支为手段振兴经济,结果就是发出来的钱必然会流到国外,其实这一招要是苏联不死,美国必然会因为里根的操作,提早跟多年让债务危机到来。

处在全球化的时代,卷体效应最终便宜的是其他国家,因为总有国家比你的制造成本更低,财政支出只是在美国国内过了一圈,就会前往其他国家。

里根任期的后半段美国债务极具增高,但经济已经放缓,到了一九九零年美国经济增长了百分之一,涓滴效应已经失败,但恰在此时苏联崩盘。

苏联崩盘的后果是胜利来的太容易,美国根本没感觉到这么干的危险性。沿着错误的道路一直前行,真到要掉头的时候已经回不去了。

因为英镑区的存在,英国的经济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涓滴效应的后果至少会锁在英镑区里面,真出事了英国也能把损失拿回来。

更何况艾伦威尔逊只是单纯的在造船业试一试,没准备在英国实践里根经济学。

鉴于是保守党执政,进行补贴英国的造船业这个办法,保守党应该是不会采纳的。但通过军事订单来帮忙维持造船业的规模,保守党应该是不会反对。

首先必须让内阁知道,英国的传统造船业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涉及到就业和支持率,马金斯自然当仁不让,表示会整理出来一份报告来证明这一点。

“国防部应该不是问题。”艾伦威尔逊嘟哝着,蒙巴顿元帅绝对不会反对海军订单的增加,之前他已经询问过财政部,财政健康可以支撑这一个计划。

最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了,外交领域的工作,首先让英国公民知道此时英国正在面临着日本的造船威胁,把日本造船的进展和货币操纵、非法补贴联系在一起。

同时艾伦威尔逊还准备向美国施压,也许没有效果,但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并非是往美国身上泼脏水,虽然美国通过扶持德日来制衡英法也是事实。

这个事实不能公之于众,哪怕很多人心里都清楚。

艾伦威尔逊相信,世界各国的执政者有高下之别,只不过因为国力的不同有着都不同的容错率,当然这么想的时候,要刨除戈地图那种人。

苏联在他任上的困难,都是他自己制造出来的,哪怕是这样不断衰退,也比苏联的东方邻国情况好得多。

美国也会犯错误,只不过美国有一个安逸的环境调整。美国的环境也有劣势,那就是美国总认为自己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行可以关起来门过日子。

反正二十一世纪美国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敢这么干人均六万美元瞬间就会腰斩。

打心里相信任何国家都会犯错误的艾伦威尔逊,才敢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