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78章(1 / 2)

加入书签

至于其它的地区,根据离京津地区的远近以及交通的情况,都会有所滞后,离得远的地方,甚至于都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够看到从京津地区这边邮寄过来的报纸。

但即便是这样,大明日报的发行依然非常的火红,不仅仅大明各地,甚至于连奥斯曼帝国、波斯、埃及等地区都有人喜欢看到大明的报纸,至于大明的藩国、殖民地之类的,那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有了电报,这大明早报完全可以在大明各地统一发行。

来自四方的消息汇聚于京城,京城总部这边进行排版和安排,然后再通过电报传送到分布于各地的分部这里进行印刷发行,这样就可以做到在大明各地实时看到最新的大明日报。

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实时的大明日报,同样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大明早报是现在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次发行销售量都高达几百万份。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一方面说明了这个时代相关娱乐的缺乏,消息的闭塞,人们对于大明早报这种东西非常的喜欢,因为它不仅仅可以让你打发时间消遣,而且还可以让你获得大明各地的时政新闻之类的消息,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大事。

另外一个方面也是说明了报纸这种东西,它在这个时代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后世各种各样的通讯极其的发达,根本就没有什么人看报纸了。

大家是很难想象出报纸在特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强大魅力。

刘晋这边为了满足大明早报的发行,都特定兴建了大型的印刷厂,研究出新的印刷技术以及造纸技术,否则如此庞大的纸张消耗量,大明这边根本就跟不上。

大明早报的发行数量非常庞大,但还是受到了一些限制,主要是信息不畅,如果能够做到大明各地同时实时发行的话。

这大明早报的发行量还会激增,这一份报纸虽然只是几文钱,看起来似乎好像不赚钱,甚至于还要亏本。

但是大明早报上面的广告可是非常赚钱的,随随便便刊登一个广告,费用都是非常昂贵的,这发行量越大,广告费就越贵,里面流淌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都已经准备好,可以随时和我们京城这边同步发行。”

欧阳光连忙回道。

“那就好~现在我们头痛的事情是到底该选那些消息进行报道了。”

“是啊,是啊,我看这个各地发生灾害的消息肯定是要刊登的,另外一些奇闻异事也是要刊登的。”

“这个湖广生四胞胎的消息就不用吧。”

“我觉得应该要刊登出来,这说明了我们大明盛世之景,也说明我大明医学技术的进步,要是以前,这四胞胎怕很难生下来,更何况还要养大成人。”

“是啊,是啊,我也觉得这个要报道,那个浙江捕捞到大鲸鱼的消息,我看可以不刊登。”

“……”

不怕灾荒

京城皇宫的一角,一座新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这里,建筑的顶端一根根天线高高的竖起,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铜圈。

建筑内则是大大小小的房间,数量非常的多,能够看到众多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以及东厂的番子在里面忙碌不停。

伴随着电磁通讯技术的出现,厂卫作为天子的耳目,自然而然也是第一时间内运用上了这种先进、强大的通讯技术,在第一时间内就迅速的在大明各地架设起电磁通讯基站,传递信息,以便让天子能够随时掌握大明各地的大小事务。

相比起以前的通讯手段,电磁通讯更加的快捷,更加的安全和可靠,并且耗费的人力物力要更少很多、很多。

以前的时候,为了保证政通令达,历朝历代都会花费巨大的代价去兴建驿站,以便用来传输信息。

全国范围来说,要构建覆盖整个大明的驿站系统,每隔几十里设置一个驿站,这花费就可想而知了。

现在有了电磁通讯技术,隔着遥远的距离都可以迅速的传播、沟通,所需要的人手和花费就小多了,并且传递的速度要比以前快无数倍。

江南发生水灾的时候,以前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够送到京城,天子和群臣做出决策之后,又还要马不停蹄的送到地方去执行,一来一回,需要的时间就要好几天。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通过电磁通讯技术,灾情可以第一时间内传达到京城,并且做出的决策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传递到地方或者各衙门去执行,效率比起以前来快太多了。

此时,乾清宫尚书房内,弘治皇帝正在看着从全国各地传来的信息。

“江南发生水灾~”

“河南发生旱灾,还真是如当年刘晋所言,南旱北涝或者是南涝北旱,几乎都是同时上演,季风的移动只要稍有变动,必定会出现灾害。”

“今年的情况就是如此,这南方洪涝严重,北方各省却是极度的干旱,不仅仅是河南、山西、山东、北直隶、陕西等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最严重的就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