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84章(1 / 2)

加入书签

“天启元年,国朝对各项赋税征收情况,涉及田赋、人丁、关税、盐税、茶税……”在这等氛围下,钱肃乐走上前,拿起一摞案牍,就神情严肃的朗声说道。

既然是推行维新变法,那就要讲事实摆依据,叫大明的权力中枢层面能够见到,他们在过去有不少人反对的事情,究竟能给大明带来什么,推行新政,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这是一个牵扯层面极广的事情。

崇祯皇帝既然选择做了,就必须要把此事做扎实,否则存在任何的疏忽和纰漏,就会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

北方维新(2)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随着内务府诸大臣和官员,将涉及财政层面的案牍一一宣读,乾清宫正殿的氛围,却开始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陛下,内务府整理的这些案牍,分明是在断章取义。”在张肯堂宣读之际,温体仁从朝班中走出,作揖行礼道。

“就像人丁税,从孙传庭藐视国法,公然违背祖制,于河南推行所谓的摊丁入亩,就引起极大的公愤。

人丁税乃是重要的赋税之一,是牵扯国朝的根本所在,可是孙传庭却为了自己的仕途,根本就不顾及这些。

从河南试行摊丁入亩以来,到现在扩展到北直隶和山东两地,来京告御状者不断,倘若继续这般下去,纵使国朝能征收较多的人丁税,可大明的社稷根脉,也在遭受破坏啊。”

“温阁老,你说这话就不对吧。”

本在聆听的毕自严,见温体仁出来打断,当即皱眉道:“摊丁入亩之政,是确保国朝所定赋税的延续,本辅倒是觉得孙传庭试行之策,没有什么不妥的。

土地多的,多交人丁税。

土地少的,少交人丁税。

没有土地,不叫人丁税。

这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吗?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我大明治下各地,就频繁的出现灾情,这使得国朝治下的自耕农群体锐减。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朝征收的赋税规模,就一直处在持续下降的趋势,为此国朝先后摊派辽饷、剿饷、练饷等,以缓解国朝财政的压力。

可是这样一来,却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实际摊派征收的税收,没有增加太多,可地方上的矛盾却日益激化。”

赋税征收,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不管是在大明也好,亦或是其他朝代,想要确保国朝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良性循环框架。

赋税应当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可是每每到王朝后期,赋税征收的崩坏速度,超出了寻常人的想象。

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

就是既得利益群体,不愿将自己名下财富,拿出来一部分缴税,甚至想方设法的偷税漏税,这就会滋生出严重的压榨趋势。

吵吧。

闹吧。

见到眼前这一幕的崇祯皇帝,双眼微眯起来,这就是他为何不亮明维新变法的大旗,一直按着他的意愿做事的原因。

大明滋生的弊政、顽疾、毒瘤,并非是一年两年形成的,这是几十年,甚至更久,一点点堆积出来的。

不打破某些坛坛罐罐,就像实现铲除这些毒瘤的构想,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

可是崇祯皇帝是大明天子,他不能把自己的锅砸掉,一旦是那样的话,崇祯皇帝就不会有好下场。

“人丁税想要调整,那也是朝廷的事情,他孙传庭就是河南巡抚,有什么资格能去做这些事情?”

迎着毕自严的注视,温体仁继续说道:“现在就因为他试行的摊丁入亩,导致国朝层面很是被动,甚至激化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矛盾。

倘若对待这一现状,朝廷不尽快的解决好,只怕昔日山陕等地,所爆发出的流贼叛乱,就会在上述之地出现啊。”

“简直是不可理喻。”

徐光启皱眉上前,看向温体仁,“按照温阁老的意思来讲,就算是利国利民的良政,就因为让部分群体蒙受损失,那就是十恶不赦的恶政了?

本辅倒是想要问问,温阁老究竟是怎样想的?为何对摊丁入亩一事,抱有这般大的敌意和曲解。

倘若是这样的话,那温阁老是不是觉得衍圣公也是错的,要知道扩大摊丁入亩的提议,是衍圣公上疏提出的。”

庙堂是复杂的。

别看在大明的朝堂上,聚集的京官就那般多,可是在他们的背后,却站着一个个的小群体,而在外人不知道的前提下,这些小群体,就可能彼此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较大的利益集团。

新政为何难以推行?

根源不就是触碰到利益了。

这些现存的利益集团,不希望自身的利益,受到新政的影响遭受损失,这也是新政最难以维系的根本。

维新变法难啊。

崇祯皇帝深切的明白,他所构想的新政,必然需要启用一批批的新人,去不断地革掉既得利益的根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