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1章(1 / 2)

加入书签

若是我们乱了,那陕西境内的秩序,必然再度生乱。

唉,终究是可战兵马太少,就算加上神机营,还是不够,至于说陕西本土的,不是咱们所能影响的。”

“扎硬寨,打呆仗,这一陛下所定战略方针,是不能改变的。”

周遇吉开口道:“不管所遇战况怎样改变,我们勇卫营这边,包括神机营那边,都要绝对贯彻。

不过鉴于流贼势力的异动,本帅心里坚信一点,咱们所预判的情况,有较大的可能性出现。

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加伪装成流贼势力,对明确的那些恶绅恶霸,展开惩处洗劫的次数。

一旦流贼势力真跑了,那再想伪装流贼势力,去惩处他们的难度就变大了,甚至还会叫一些人,产生相应怀疑。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咱们就添把火,激化矛盾,所以之后该怎样做,你们一个个心中都清楚吧。”

陈继盛、刘兴治这帮虎将悍将,听闻自家主帅所讲,一个个都摩拳擦掌起来,眸中掠过道道杀机。

“勇卫营的军规军纪,本帅再度重审一遍。”

周遇吉转过身,看向众将校说道:“若是谁敢在惩处洗劫时,以权谋私,徇私舞弊,违背军规,那休怪本帅翻脸无情。

这些民脂民膏,咱们只是代替陛下收回来,以后叛乱被镇压下来后,这些都将用于恢复地方民生。

陛下给予我们这等信任,谁敢践踏丝毫,没说的,格杀勿论!!!”

“喏!”

众将校轰然应诺道。

治政(1)

大明传承两百余载,累世积攒下的矛盾,经时间的沉淀和发酵,就会演变成一个个毒瘤和弊政。

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站在更高层面,设法叫大明跳出原有的轨迹,走一条全新的路线才行。

有些事情要正大光明的做。

有些事情要藏着掖着去做。

特别是涉及阶层的毒瘤和弊政,在没有形成有效的改变前,就必须要藏着掖着,毕竟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背叛跟脚的事情。

“两位卿家啊,粮食,其实一直是摆在大明面前,头等重要的大事。”崇祯皇帝负手而行,对随行的徐光启、孙居相说道。

“从万历朝后期开始,朕的皇祖父,皇考,皇兄,再算上朕,这十余年间,在咱们大明的治下,经历过多少的灾情?

恐数不清了吧。

地龙翻身,蝗灾,旱灾,水灾,雪灾等,他们就像提前商量好一般,轮番在我大明各地出现。

朕不想讲其他层面,就说农业种植这一层面,因为这些灾情的出现,叫大明减产不知多少啊。”

徐光启、孙居相神情凝重起来。

的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明就像是捅了灾情的马蜂窝,不是这个地方,就是那个地方,永远都不会消停下来。

“所以通过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朕心里基本能够笃定,在今后的十几年,甚至是更长的年限内,大明治下的灾情,还会有很多。”

崇祯皇帝停下脚步,转身看向二人,开口道:“并非是朕期盼着灾情到来,实则是这种情况,是我们所不能阻止的。

那么围绕增产,储粮,防灾这些事情,就非常有必要积极去做,特别是前两项,是重中之重啊。

这也是朕召见两位卿家,所想表明的立场。”

徐光启,主抓仓场和农科。

孙居相,主负仓场。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话,叫二人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

“陛下,增产这件事情,臣觉得是能改变的。”

徐光启上前说道:“时下在直隶的一些皇庄,所培育种植的玉米,红薯,土豆等物,目前长势是很不错的。

若是一切顺利的话,等到收割的时节,所种的那些农作物,产量是很高的。

现在朝廷这边,要做的事情,是先行明确一些政策,明确首批规模种植的区域,只要能有效推行下去,要不了几年,增产的成效必然显著。”

“这件事情就由徐卿拟定奏疏。”

崇祯皇帝伸手道:“首批规模种植的区域,可暂定北直隶、山西、山东三地,卢卿他们能统筹好这些事情。

想叫大明上下,能接受玉米等舶来物的种植,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搞强制性那一套。

现阶段的大明,经受不住任何的变故,朕也不可能叫这种事情发生,一旦出现粮荒危机,对大明的危害更大。”

玉米、红薯这些高产作物,从万历朝就开始传进大明,可真正形成规模种植,历经了近百载春秋。

这背后所代表的含义,有很多。

有客观的。

有主观的。

崇祯皇帝现在要做的,就是缩短这个时限,能尽快在大明形成规模种植,有了粮食,那才能做别的事情。

比如增加脱产群体的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